close

到底定結要分開還是一起!?

為什麼爸媽都要求要分開 我想要辦再一起不行嗎?

 

I know I know 

~~~~~~~~~~~~~~~~~~~~~~~~~~~~~~

 

先插個話 我目前結婚的進度正在進行中

今年三月底我們就要進行雙方家長吃飯 

討論提親事宜

好緊張

我媽要收聘金 但我很難打探 所以聘金還是個謎 

希望我們可以順利吃完飯 提完親 

到時再把雙方家庭見面的部份跟妳們分享

~~~~~~~~~~~~~~~~~~~~~~~~~~~~~~~

 

好囉 回到正事上

 

談論到結婚一定會有這個問題

到底要訂結分開 還是 訂結一起?????

我跟Chris 最擔心的還是我媽這邊

因為他比較情緒化 也很重視禮儀 

也很重視第一印象 一開始要談結婚

還非常堅持的說一定要 訂結分開

就是 女方主導訂婚宴 男方主導結婚宴

我先簡單的說明優劣好了 

 

訂婚 就表示你被男方訂下來了 是女方家的大事

宴請女方這邊的賓客 當然喜餅甚麼的 

禮金這些也都是由女方這裡收取

當然場地費用女方也是要自行負責的 

 

結婚 代表的是男方這邊 張羅男方這邊的賓客

禮金當然也是由男方這裡收取 

婚宴部份當然也是男方負責囉

 

*上述我都用白話文簡單說明 要詳細儀式的 

請自行上網 或 再等發文吧

 

想當然爾 應該有看到婚宴的部分就是請兩次吧 

所以 場地租借費用x2  婚紗禮服費用x2  

部分流程x2  新秘費用x2 

有些因為男方家或女方家

不一定都在北部或南部所以也會分開辦

因為是人生大事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寶貝女兒 

可以擁有一場風光的婚禮

所以爸爸媽媽大部分都希望

婚禮最好可以訂結分開這樣

再者 分開辦對於婚宴的流程會比較清楚 

女方就是女方 男方就是男方

收禮金不會混再一起 發餅的時候也不會人仰馬翻

 

我媽就是個例子 在婚禮上非常傳統 

他認為要先訂婚再結婚 

就是要先訂婚 

讓你慢慢習慣你已經要成為別人家的媳婦

然後父母也慢慢適應女兒要嫁到別人家了

最後開始跟公婆相處 適應未來婚後生活

然後才辦結婚這樣

 

但是 很重要的一點是 我們家的狀況是 

親戚朋友並不多

Chris 家的親朋好友也不會請多

我們當初算一算兩邊加起來頂多請15桌

15桌 訂結分開等於一個場不到10桌

基本上如果你要訂婚宴餐廳

可以談一些折扣甚麼的至少15桌以上

(我參考了目前一些婚宴餐廳 15桌以上還附主持人甚麼的 紅酒每桌一瓶阿 之類的)


而且這樣辦真的很不熱鬧 而且真的很燒錢

當時為了這事情 我媽跟我簡直要吵翻天了...........

 

 

坦白說 我也很難理解阿 

為什麼同樣的一件是要花兩次費用

況且我們預算並不多 再者請的人數也不多

 而且我們都在北部

我媽其實算是蠻難溝通的人 

因為他有自己的認知 自己的主觀

雖然我能理解 父母對子女的愛

但是在當時 我真的覺得跟他溝通很累 非常累

直到後來 過了一段時間  我跟 Chris 重新跟他溝通

說到一方面我們其實兩家人數並不多 

其實辦再一起真的比較熱鬧

而且結婚就一天 

與其花費在分開辦婚宴上其實日後的生活比較重要 

最後面 我媽居然就軟化了

 (也可能後來他也懶得管了 覺得婚禮是我自己的事)

果然 還是他的半子 Chris 講比較有用

 

我只能說訂結分開有訂結分開的好處

一起也有一起的好處 

我希望我的婚宴就辦一次 

好朋友都可以一次全數參加 這樣

流程我也只要跑一次就好

甚麼場地租借 禮服租借 婚攝 新秘預定 

我都只要挑一個日子就好

這是我個人對於訂結的想法拉

 

當然分開也是ok阿 如果有足夠的預算 

或者是人數真的很多

分開舉辦 當然是比較不頭昏的方法

只能說青菜羅蔔各有所好

 

在長輩的溝通上 雙方家庭真的都要確認確認再確認

很多長輩常常會說 結婚雖然是你們的事 但都不用尊重我們嗎?

我的想法就是 不管做甚麼 就是多問 多探聽

 

如果你經常跟父母起摩擦的 

也建議由你的另一半可以跟自己的父母聊聊

最好的方式就是你想怎麼樣做 

先自己有個規劃 然後慢慢去探詢 

最後把你的想法結合他們的想法 這樣做是最好的

不要馬上跟父母講說我打算就是這樣做 

婚禮是我的為什麼我不能這樣做

基本上講那些都沒有用啦 因為我是過來人 

他們注重的就是 奇摩吉 啦

 

 

我就是傾向 

接下來部份的事宜由Chris負責跟他未來丈母娘說

畢竟我目前比較大的壓力是來自 我媽 

 

 

介紹一下 我的另一半 Chri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2117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